中医认为:“百病皆生于气。”《素问·举痛论》说:“怒则气上,喜则气缓,悲则气消,恐则气下,惊则气乱,思则气结。”这是情志致病的基本病理变化。情志变化对脏器造成损伤,且不同的情志变化伤及的脏腑也不同,如《素问•阴阳应象大论》曰:“怒伤肝”“喜伤心”“思伤脾”“忧伤肺”“恐伤肾”。
那要保持身心健康,中医养生该怎么做呢?
1.心态平和
保持内心的平静,做到“志闲而少欲,心安而不惧”,情志有节,克制欲望,避免过喜、过怒、过悲、过思、过惊,是维护脏腑功能常态的保证。
好心态才有好身体,好身体才有好生活。当我们心生美好时,体内就充盈着创造生命的能量,我们的身体就会向着健康的方向自然而然地发生改变。
2.与自然相应
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,气候变化、昼夜更替、环境变迁等都会影响人体健康。人之身体健康与否,首先要与自然相应。
故情志的调摄应该顺应四季时令变化:
春季,应顺应升发之气,保持胸怀开畅,多鼓励,少批判;
夏季,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,应顺应养长之气,多表达,避免郁怒、急躁;
秋季,由阳转阴之时,应顺应收敛肃杀之气,保持心态平和;
冬季,则应顺应匿藏之气,使神志蛰伏。
3.饮食调摄
心理活动产生的物质基础来自于五脏化生的精、气——五脏中皆有脾气,而脾胃也皆有五脏之气,其化生之源在脾胃,有赖水谷的摄入,所以饮食调养也是情志养生中十分重要的环节。
中医食疗其力平缓,其法简便,适合日常使用。调摄当遵循“调其阴阳,不足则补,有余则泻”的原则。对于情志疾病,总以“理气解郁”为大法,可采用玫瑰花、月季花、菊花、陈皮、萝卜、莲子、大枣等疏肝理气、养心安神之品,少食用滋腻碍气之物。
日常生活中,做到饮食有节,主宜清淡,多食蔬菜,不宜过咸,进食要细嚼慢咽,而且饮食要多样化,并要注意冷热。从季节来说,夏慎湿热,冬慎寒凉。从一日三餐来说,“胃不和则卧不安”,故晚食宜少,可使睡眠更安稳。
4.运动调节
太极拳、八段锦、五禽戏是我国传统的保健养生运动,锻炼肢体的同时,保持精神专注,使经络通畅,改善气血循环,从而达到疏导情志的目的。同时这些传统的中医保健运动可以使人静心凝神,排除杂念,心态平和,有助于安神睡眠。其他活动如慢跑、散步、登山、瑜伽等,都是可选择的。
运动同样要与季节相应:
春季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,披发缓行,以使志生;
夏季也应夜卧早起,步于室外,但宜在清晨和傍晚气温较低时进行;
秋季要做到“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;
冬季为万物收藏之际,老人体弱者早睡晚起,待日光充足再开始锻炼,方可达到运动的目的。
5.音乐调节
俗话说,七情之病,看书解闷,听曲消愁。音乐疗疾古已有之,元代名医朱震亨曾表明“乐者,亦为药也”。
中医认为五行对五音,五音润五脏。在聆听中让曲调、情志、脏气共鸣互动,可达到动荡血脉、通畅精神和心脉的作用。
现代生理学也认为当音乐振动与人体内的生理振动(心率、心律、呼吸、血压、脉搏等)相吻合时,就会产生生理共振、共鸣。所以根据五脏脏气的不同,我们可给予不同调式的音乐进行干预,达到缓解或治疗疾病的目的。
6.推拿保健
推拿是中医情志养生的特色之一,以疏通经络的方法畅达气机,改善不良情绪。
穴位保健:
疲惫困倦:可按揉风池穴以提神醒脑;
心情烦闷、心慌心悸:可按揉内关穴、神门穴、印堂穴以宁心安神;
脾气急躁时:可按揉太冲穴以清泄肝火;
精神紧张,尤其伴头痛:可按揉太阳穴以通络止痛;
失眠、心烦:可按揉百会穴以开窍、镇静、醒神。
(洪娜)